第681章 献媚奥斯卡-《华娱:从怪兽电影开始》
第(2/3)页
别的不说,李安拿了奥斯卡,他的《色戒》就可以一刀不剪。
但实际上,圈里人谁不知道,奥斯卡本质上就是一个美国人的奖项,评判标准完全围绕着美国的价值观和审美体系,它代表的是美国电影工业的最高认可,却绝不是全球电影艺术的唯一标杆。
刚才通电话的时候,有一瞬间,张辰是想提醒一下老谋子,别走老路的。
可最终也没说出口。
个人有个人的命。
原时空,《十三钗》被全网骂,很大程度是因为情色宣传。
这个据说是张伟平特别要求的,本来贝尔和妮妮的那场戏是接吻,但张伟平认为不够,要求改为床戏。
老谋子一开始拒绝,后来屈服了。
别人都说这是张卫平的锅,但张辰自己就是导演,他就奇怪,南京这种严肃题材的电影里该不该加床戏,老谋子你真的不懂吗?
连陆钏都知道把《南京南京》剧本中大美媛和火华的感情戏删掉,你还不如陆钏?
另外就是把女性的魏特琳换成了男性的米勒神父,故事的发生地也从学校改成了教堂,充满了西方宗教色彩。
这是很明显的献媚奥斯卡的行为。
还是好莱坞的那一套,昂撒男人代表上帝拯救世界!
注意,电影里所有中国男人全都死了!
呵呵,为了奥斯卡,阿谋也是拼了。
《南京南京》珠玉在前,大家都把路太郎挨骂的原因分析的清清楚楚,就是站在脚盆鸡的角度给人渣找人性。
老谋子倒好,《十三钗》,虽然没有《南京南京》玩得那么大,但也差不多。
整部电影,全程充斥着一种谄媚西方的视角,完全抛弃了家国-民族叙事的主视角。
《十三钗》的故事,其实和莫泊桑的《羊脂球》很像。
那部经典短篇里,羊脂球作为一名妓女,为了大家的安危被迫牺牲自己,最后却遭到了众人的唾弃。
而《金陵十三钗》里的妓女们,却是主动选择牺牲。
12个青楼女子主动牺牲自己,换取13个女学生的生命。
看似是对人性光辉的赞美,实则是对历史的歪曲和对女性的不尊重。
这部剧的核心矛盾被刻意设置成了“在大军屠城的灾难面前,生命到底是否有贵贱之分”。
但实际上,它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一种错误的价值观——做皮肉生意的青楼女子就应该去牺牲,而女学生的生命就更宝贵?
难道妓女和女学生之间,必须要分出一个“谁更值得活下来”吗?
这种刻意制造的“牺牲美学”,本质上和《南京南京》如出一辙。
如果是张辰来拍《十三钗》,他会把女学生改成未成年的小女孩,这样一来,妓女们的牺牲就有了更合理的动机——保护孩子是人类共同的本能,这样的设定也能减少争议。
但这样一改,影片就失去了所谓的“深度”,只剩下对人性伟大的单纯赞美,而这显然不是那些追求“艺术感”的导演和评委们喜欢的。
他们就喜欢从人性的光辉中找恶,或者从恶人的恶行中找所谓的“人类闪光点”,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作品的“复杂性”和“深刻性”。
但这种刻意为之的复杂性,往往是对历史的不尊重,对苦难的消费。
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,每一个生命在那场灾难中都是平等的,没有高低贵贱之分。
用妓女的牺牲来衬托所谓的“高尚”,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亵渎。
这样的设定,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铭记历史,而是为了迎合奥斯卡评委的口味。
张辰能理解张一谋想要冲击奥斯卡的心情,但用这样一部“屁股歪”的作品去献媚,实在是得不偿失。
手机再次震动起来,还是陈导明打来的,看来是等的有点着急了。
张辰深吸一口气,接起电话:“道明老师,我问清楚了,一谋导演是想冲击奥斯卡。”
“那《狩猎》怎么办?”陈导明的语气带着一丝焦急。
“只能等一等了,或者等他拍完《十三钗》,又或者我们自己找到合适的导演……”
“好吧,也只能如此了。”
陈导名肯定是不想等的,等老谋子拍完《十三钗》,变数太多了。
拍完《十三钗》,万一他又想拍《十四钗》《十五钗》呢?
可换其他人拍,陈导名一时也想不到合适的人选。
……
第二天一早,张辰收到好消息,是戴安特意打电话告诉他的。
哈维维恩斯坦被正式起诉,被控两项强奸罪和一项犯罪性行为罪。
哈维缴纳 100万美元保释金后获释,但被禁止出境。
这家伙彻底完了,不可能翻身的那种。
接到电话的时候,张辰正在给阿里马编辑告别短信,阿里马也很快就收到了——
马总,我们走了,等电影宣传的时候再见,对了,客串《捉刀人》的事我已经和陈曦说了,等筹备的差不多的时候那边会联系你。
阿里马站在落地窗前,刚好能看到剧组的大巴驶离阿里巴巴园区。
看着车队消失在视野里,阿里马的脑中却在想其他的事。
这几天泡在剧组,他本是抱着体验新鲜事物的心态而来,却没料到自己会对电影这门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,更准确地说,是对电影背后的市场潜力有了全新的认知。
拍摄期间,他时常在休息间隙和导演、制片人闲聊,从剧本创作聊到宣发流程,从演员片酬聊到票房分账。
原本对电影行业一知半解的他,渐渐拼凑出了一个大致的行业轮廓。
尤其是听到剧组人员讨论近年来票房的飙升趋势时,他敏锐的商业嗅觉瞬间被激活。
“这或许是个值得深耕的领域。”阿里马在心里暗忖。
第(2/3)页